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名师基金
当前位置: 首页 > 募捐项目 > 名师基金 > 正文

周惠久院士基金

发布时间:2020-04-29

2017年3月,为追忆周惠久院士治学育人之道,缅怀其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特设立“周惠久院士基金”,用于支持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

周惠久,1909年3月1日—1999年2月9日,男,辽宁沈阳人。金属材料学家、力学性能及热处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周惠久起草并组织协调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他主持开展多次冲击抗力等课题的研究,从多冲抗力、疲劳缺口和过载敏感度、塑性等方面论证了提高材料使用强度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开展了低碳马氏体强化及其总和机械性能的研究,突破了对低炭钢选材用材的传统观念。他总结多年的研究形成“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强度塑性、韧性的合理配合”的理论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1962到1965年,周惠久先后在《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科学》(英文版)上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总结并阐述了金属材料多次冲击抗力的基本规律,指出了盲目追求塑性韧性的不合理性。

周惠久院士从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专家教授,有的担任部、局或省、市的领导,还有不少是国家级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他尊重人才,爱护青年,循循善诱,爱才若渴。针对大学中出现的“厌学风”和“读书无用论”,他以焦急的心情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指出“不学无术最不足取”,勉励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学好知识和本领,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祖国、社会、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抗战时期,周惠久院士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逐一解决了材料代用、热冷加工及精度等问题,为培养车辆工程专门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1954年他响应国务院号召,亲自带领金相专业师生到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进行生产实习;1955年又代表交通大学总管全校在东北地区的生产实习,总结师生下厂的经验。

周惠久院士长期担任全国金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席,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呕心沥血。由他主编的中国第一本《金属机械性能》(1961)教材在国内教育界和工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冶金、金属材料及热加工组组长。周惠久院士率先开设并改革充实《金属力学性能》课程,致力于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材料强度等方面研究,创立多次冲击抗力理论,为合理选择材料和制订热处理工艺指明了方向。

周惠久院士提出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对延长机械零件的寿命、减轻产品的重量、节约原材料和提高机器的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1965年高等教育部举办的直属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上,被列为5项重大的科研成果,被誉为“五朵金花”。

热忱欢迎每一位热心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有识之士慷慨捐赠,无论轻重厚薄,都代表了您的一份心意,都倾注了您对教育事业发展及西安交通大学的深情厚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西安交通大学将永远铭记您的支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陕ICP备06008037号

电  话 :029-82661921 传真:029-82668262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政编码: 710049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