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专题研讨中,上海大学的张文宏回顾了1979-2019年40年间中国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领域、特征和未来的趋势。吉林大学的王文彬立足首轮东北振兴所揭示的社会效果,从社会基础层面提炼东北区域特性,并基于新单位制特性与城企融合发展趋势,研究东北大型国企社会资本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从而确立区域社会优势发展视角,从社会层面紧密回应当前正在实施的第二轮东北振兴战略,以推动更精准更有效的社会经济政策实践效果。南开大学的吴帆以中间二代(子辈)为轴心,较为全面地透视了不同代在家庭代际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与权力,三代家庭代际互动形态,代际支持的方向与程度,以及家庭代际关系网络的整体特征等方面。西安交通大学的刘军提出 “整体网研究”与很多经验研究一样,其实质也是碎片化的抽象研究,根源在于整体网(乃至一般社会科学)背后坚守形式逻辑中最重要的“同一律”在生活世界中并不成立,这更意味着实证研究的基础并不牢靠,“根据律”才是最重要的“定律”。
“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专题研讨中,吉林大学的田毅鹏将单位研究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总体进程之中,并注意分析国外学者的单位研究与中国本土学者研究之间的复杂关联,以此探讨单位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话题是如何起源、形成,并演化成中外学术界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的。山东大学的林聚任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村庄发展与变迁,构成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的重要方面,面对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极化”现象,需要调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格局,并进一步变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张展新将国有社会主义国家划分为国家分为工业化和工业化两种类型,发展了工业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的二元过渡理论。西安交通大学的张顺和祝毅通过研究发现,代际流动轨迹是形成人们的绝对剥夺与相对剥夺感的社会结构根源,从而影响人们的微观分配公平感,并得到降低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是提升我国城市居民分配公平感的重要途径的启示。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专题研讨中,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的宗力分析了Joseph Nye的“软势力”(soft power)概念,澄清和区分此概念与“软实力”(soft strength)概念的不同含义,对北美意识形态中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观点进行批评性分析。华东理工大学的郭圣莉的研究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初步成型的规制型合作的模式,及中国特色社会领域的形成。
“Social Capital”专题研讨中,Lund University的Sonja Opper通过收集中国从晚全新世(公元前9000年至2000年)到现在的文化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考古、历史和经济来源的省级数据来探索的,其分析表明,文化发展早期产品丰富的省份在历史上始终保持着优势;地方文化的质量对于解释组织创新尤为重要。Vanderbilt University的Lijun Song运用五种理论,分析了三个社会(美国、中国城市和台湾)的全国代表性数据,结果支持台湾的社会资本理论、其他两个社会的社会成本理论,以及三个社会的不平等结构解释。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的Gina Lai探讨了家庭背景对中国青少年大学经历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心理后果,研究表明,尽管不同经济背景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相对平等,但家庭优势在大学经历方面产生了不平等,这反过来又影响年轻人的心理健康。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Lei Zhang利用JSNet 2014-2016年面板数据,首次定义了制度交叉强度的创新测度,进一步证实了一个因果关系链,即跨机构关系的千禧一代拥有更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从而导致更高的收入。
“中国农村儿童社会心理干预”专题研讨中,西安交通大学的彭瑾使用一项干预研究(“让我们做朋友-陕西”)的最新数据,阐述对儿童社会信息加工技能进行干预的重要性。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晓冬运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评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8-10岁阶段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和攻击性行为差异,讨论留守儿童是否与高犯罪率、高犯罪可能性关联,他认为本研究虽然没有提供实证资料证明留守儿童一定比非留守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和攻击性行为上存在消极和负面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类问题不存在。西安交通大学的陈奇以“让我们做朋友—陕西”(Let’s be friends,简称LBF)项目为例,从抽样和统计分析两个角度介绍定量方法在干预研究中的应用,认为在现代社会实施一项科学有效的干预研究,定量研究方法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政策”专题研讨中,南开大学的关信平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并分析每个阶段中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清晰地总结了我国社会政策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有待解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晨熹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和国内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探讨证据为本的社会政策实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不同社会政策阶段的证据类型、分析和存在的挑战,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熟识和善用证据为本的政策实务。四川大学的马缨基于优势积累理论和角色理论,从成本-收益视角探讨了影响我国科研人员第一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因素,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并发现影响因素的作用存在时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