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捐赠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捐赠故事 > 正文

【捐赠故事】鸿儒君子,芳惠悠远——访“肖云儒人文社科发展奖励基金”设立者肖云儒、李秀芳伉俪

发布时间:2015-03-26

2014年7月盛夏,在古城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长安塔的见证下,规模空前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文化探寻之旅即将启程,这次行动自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始,沿古丝绸之路,将穿行8个国家,38个城市,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在前行的人群中,一位老者手执灞柳,在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依依怀古之情中,以古稀之高龄的文化学者身份,融入了这支即将远行的队伍。这便是我们熟悉的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书法家肖云儒先生。

http://news.xjtu.edu.cn/_mediafile/news/2015/03/26/26npph3e9a.jpg

这是我们熟知的肖先生,一位为中国西部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不遗余力的、扎根于陕西的南方汉子,也许不为大家所熟知的是,就在“丝绸之路万里行”启程的前几日,肖先生及其夫人李秀芳教授把自己劳动所得一百万元人民币捐献给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设立“肖云儒人文社科发展奖励基金”旨在激励、扶助人文学院品学兼优的优秀学子和辛勤耕耘的园丁们。

琴瑟调和,执手前行

三月初春,清风徐徐,笔者有幸来到两位老师的住所拜访。登门入室,房间简朴却大气,客厅四周悬挂着肖老师的书法作品,角落的大写字台及笔墨透露着主人的喜好,一边静放的古琴,不禁让人想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情景。交谈始起,两位老师一直谦称小事就要小办,这次捐献出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取之于文,用之于文,取之于教,用之于教,并不想有任何宣传或报道。说起捐赠,其实早在2012年,李秀芳老师就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之光”奖学基金的发起者和捐赠者之一。两位老师多年前就资助过贫困学子。这次捐赠的契点,在于一次二人共同回到当年肖老师作为“三门”干部下放西乡的经历。转眼40年过去了,当年的山村依旧贫穷,依旧是泥泞崎岖的道路,不见光亮的房舍,当年的房东生活依然窘困,令人心酸。这种场景深深触动了两位老师的心,当即倾囊相助。这种触动也使他们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为教育、为学校做点贡献,尽份心意。数年一觉长安梦,作为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两位教师,第一个便想到了李秀芳教授的母校,也是坐落于二人共同成长、相伴的古城兴庆宫旁的西安交通大学。

“交大培养了我,交大成就了我”

李秀芳教授是西安交大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文科生,毕业后即留校一直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研究并直至退休。她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经历了文革、下乡,做过民办教师,参加过县委宣传队,后到工厂当工人,在厂办做文员。这一切都没有泯灭她继续读书的渴望,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1978年她顺利考进西安交大第一届文科班。自此便与西安交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每谈起母校,李老师就曾反复地说道:“是交大培养了我,也是交大成就了我。”当年入校,作为西安交大第一届文科班,整个交大是“举文科之力”来培养学生。除了配置最好的老师来管理、授课外,还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大等文科强校的教授来为学生授课;在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文科阅览室”,为文科生提供专业书籍和阅读、思考的环境。假期里老师们放弃休息带领学生赴外地社会实践、考察学习。李老师深情地说:“交大老师对学生的负责与做学问的认真深深地感动着我,也成为我在交大30年工作的楷模。”“不论是做学问还是教书育人,都不能浮躁,要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说到人文学院,李老师会心一笑,和同事们在一起讨论教学,作课题研究,大家通力合作,集思广益,气氛热烈,饶有兴味。说起自己的学生,老师脸上是为人师者所掩盖不住的自豪与骄傲,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中有一多半都已博士毕业,都发展得很好。“可以说是交大的学术氛围滋养了我,交大人的品格风范陶冶着我,是交大成就了我。”如今退休了,李老师仍旧沿用着交大的邮箱,微信朋友圈里仍然有很多交大的老师和学生。回到学校时,仍不忘向同事们、老师们建言献策,能为母校的发展尽力,实为人生乐事。

这是绿叶对根的思念。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谈到这次的捐赠行为,在文化界素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美称的肖老师一直微笑着强调夫人是此次捐资的力主者。但当我们谈到这次为何要在人文学院设立奖励基金时,肖老师随即收起了一份随意,油然而生的是一份庄重的责任感。“首先是为了感恩,为了梦。”感恩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宝藏。肖老师谈到了对母土、母语、母校的感恩,“人的一生有血缘的母亲,更有精神的母亲,就是母校;乡土的母亲是母土;文化的母亲是母语。”这三点在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肖老师认为夫人对母校交大的感恩是很真实的情感,母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她的人生,而自己的感恩是对人文学科的感恩。作为陕西省评论家协会的主席,肖先生自我打趣道,评论家协会简称就是評协(贫协),看似幽默的背后却掩饰不住自己对整个评论界屡受社会和大众忽视的担忧。作为一名资深的评论家,肖老师清楚地意识到想要写好一篇评论,有时倾注的心血甚至远远超过了要写好一篇文章。“评论造就了我,就像交大造就了李老师。我们两个的感恩碰撞在一起,就想到为交大,想到要为人文科学干点什么”。

http://news.xjtu.edu.cn/_mediafile/news/2015/03/26/2p0ceo9eai.jpg

其次肖先生声明“是为了公平”。现今社会酬劳不符,劳动者的付出和所得严重不符,尤其是精神、文字工作者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我们谈到譬如现今一部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电影,留在大众脑海里的,往往是出席各种宣传活动的、光鲜亮丽的演员或是导演,却忽视了一部成功电影最重要的元素,其创作的核心——编剧。但这种不公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长此以往,势必会遏制中国各行业的创造力。“把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没有摆在相应的地位。我们就是想给创意者一个公平的发声。”这也是两位老师捐赠的重要目的。谈起自己的爱好书法,肖老师说道:“写字是可以重复别人的内容,也可以无数次地重复自己。但这种劳动却报酬很大。唯独文章不能重复,重复别人是剽窃,重复自己也无味。每次都要有自己的创意。”如此之创作性劳动却得不到社会与市场的认可,实在是让每位创意工作者心生愤懑。一百万可能是杯水车薪,却是两位文化学者心怀自身最大诚意的文化良知,是一个发言,一个发声,要唤醒社会对这种不公的审视。

“三是为了学生和老师。”两位老师都在学校工作过,也亲眼目睹过很多困难学生,看着他们因为家庭贫穷造成求学之路受阻的情况,身为教师能感到那种无助和心酸,所以也是为了帮助这些挣扎在贫困中的学子们。而夫妇俩身为教师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执着与辛苦,在讲课时感受到教师的不易,真正的好老师是不会重复自己所讲的内容,每一次都会根据对象、环境、地域的改变,教课内容也会随着改变。在此,也是想向所有教师们道一声辛苦。

“中国的发展在科技,而科技就是要有创造力,一定要重视创造者,重视创意、重视创新。”肖老师强调,希望这次小小的善意举动可以借助交大的平台发出声音,让我们的老师、同学们一定要把创意、创新放在首位,即使没有外界的关注,我们也要尽到自身的一份责任;即使是“茅屋为秋风所破”,也要做这件事,因为这是对国家、对民族最重要的事。

最后,谈到对基金今后的发展,两位老师希望自己能是一个发起者,发出一种呼声;也希望有更多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的企业家们关注到人文学科、关注到全社会的创意和创新,使基金发展壮大。“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两位老师此次捐赠的最好写照。

出门告辞时已然是暮色时分,常道是夕阳近黄昏,却仍有人间重晚晴。两位老师作为学者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良知让人感动,将这种感知化为一种慈善的情怀,苦难中坚持的梦想,幸福中心怀卑微,细水长流的坚持,更胜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行走在岁月的思绪中,岁月如晨,阳光就是耳边絮语,与人温暖新的一天;岁月似暮,晚霞就是一份积淀的淡然,给人沉静与深思。而今春暖花开,燕子归来,万物复生。春天来了,很多东西都将在春天发芽、生长,比如希望,比如梦想,比如爱。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陕ICP备06008037号

电  话 :029-82661921 传真:029-82668262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政编码: 710049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