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公益育人

公益课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育人 > 公益课堂 > 正文

开明文化校园行——民族管乐公益演讲会在西安交大举办

发布时间:2023-12-05

传统音乐包括器乐、民歌、曲艺及戏曲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校园文化高质量发展、宣扬美育时代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2023年12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通识大讲堂暨“开明文化校园行系列活动”之民族管乐公益演讲会在学校丝路大讲堂举办。

出席演讲会的有民进陕西省委会、民进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教务处、人文学院和音乐教育中心的领导嘉宾。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伟主持演讲会。

笛、箫、埙是民族器乐起源最早的管乐器。笛,古人谓“荡涤之声”;箫,《正义》“弓头,头稍剡差邪似箫,故谓为箫也”。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我国著名民族管乐演奏家刘宽忍教授携石磊、王凯、刘三虎三位青年演奏家,通过讲解和演奏,讲述民族管乐的历史和魅力,赏析民族管乐的独特韵味。

演讲会以讲授和演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讲授中,刘教授介绍了到场的几位青年演奏家,并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民族管乐器的发展历程、类别特点,以及传统音乐对学科思维、艺术素养、民族文化的启迪。

在演奏环节,青年笛萧演奏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主任王凯老师的原创竹笛曲《月氏梦》,描绘出张骞寻找大月氏国的漫漫征途和西域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与青年古筝演奏家宋雅杰合作的箫和古筝曲《山居秋暝》,则将空山新雨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叮咚完美融合,给人新鲜非凡的感受。

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协竹笛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竹笛学会常务副会长石磊老师研制发明的“方孔笛”获得6项国家专利,其本人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青年笛子演奏家”。石老师演奏的原创竹笛曲《灞桥》,将“灞桥折柳送别”的离愁别绪和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得酣畅淋漓,听众仿佛亲临桥头,亲历万千故事。

青年埙笛演奏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刘三虎分别使用中低音埙、中音埙和高音埙,演奏埙曲《古渡秋》《风竹》《满庭芳》,三首曲子风格各异,或如泣如诉、荡气回肠,或欢快活泼、轻盈灵动,变换无穷的玄妙埙音,将秋风古渡的悲凉伤感、风来竹面的瞬息变幻、满庭芳草的美好与欢欣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台下观众纷纷喝彩。

在互动环节,听众们围绕乐曲创作过程、乐器演奏方法与风格、艺术从业生涯、学科交融等角度踊跃提问,刘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一一详细作答,既讲解对民族器乐的理解、体悟,传统音乐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密切关系,又语重心长地谈及学习演奏的不易、对中国传统器乐与文化的尊重和应有的自信。现场观众兴致高昂、全神贯注,会场氛围热烈,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对刘教授及三位青年艺术家的讲授和演奏、各方的筹备策划与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音乐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志士仁人共同努力,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国乐器得到大幅提升,让中国器乐实现高质量发展。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艺术形式。本次通识大讲堂既是提升我们审美水平和音乐素养,用音乐陶冶性情、滋养生命的活动,也是我们开拓视野、勇敢探索、深入思考的契机。此次“视听盛宴”展现出笛的婉转悠扬,萧的低沉幽静,埙的古朴典雅,使同学们在浮躁喧嚣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民族器乐的魅力,提升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获得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无穷力量。


文字:教务处 人文学院 高昕愉

图片:教务处 人文学院 高昕愉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陕ICP备06008037号

电  话 :029-82661921 传真:029-82668262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政编码: 710049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