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捐赠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捐赠故事 > 正文

【捐赠故事】石碑小松,情系交大的信物

发布时间:2020-11-17

在交通大学一次西迁的兴庆湖畔校园图书馆西侧,矗立着一块名为“1977历史拐点”的石碑,那是1977、1978级学生毕业三十年后送给母校的礼物,上面凿刻这两届学生所在班级的名称,其中有一个班级叫“锻压八一”,在西安交通大学二次西迁的渭水之滨——创新港西迁大道东侧的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庭院里,生长着一棵形态可掬的小黑松,那是1978级锻压八一班送给创新港的礼物。

图书馆西侧的“1977历史拐点”石碑

创新港西迁大道东侧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庭院里的小黑松

石碑小松,是四十多年前交大的一个班级对母校不了的情、深深的爱。它会让一代代学习、工作在西安交大的同学和老师们看到,在母校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一个班级——1978级锻压八一班;它也为西安交大的历史纪录册上增加了一个永远默默地爱着母校的名字——1978级锻压八一班。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锻压专业82届毕业合影


恢复高考43年,不能忘却的记忆

43年前的1977年,国家恢复了停止十一年的高考制度。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在1978年年初入学。这年秋天,经过第二次高考,48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人,在录取率只有5%的窄道中,挤进了西安交大的校门,组成了锻压八一班。在这48名同学中,男同学44名,女同学4名。有来自农村的、也有来自工厂的,有应届毕业生,也有下乡知青、回乡青年、民办教师等。同学们的年龄差最大达17岁,长者32岁,幼者15岁。有趣的是,学校竟然把两位年龄相差最大的同学安排在一个架子床上,长者睡下铺,幼者睡上铺,俨然像一对“父子同学”。一舍8人,4个架子床,1张方桌,8个小凳,就是我们当时的安歇之地。

1978年的宿舍

现在的学弟学妹们,可能不能理解我们当时对知识的饥渴与求知的欲望。清晨,校园里到处都是挎着书包在聆听高音喇叭中播送的“New Concept English”的学生;八点钟以前,阶梯教室里早已满满登登坐满了学生,等候老师上课。

同学们坐在阶梯教室里上课

中午排队打饭,同学们一个个都像今天低头看手机的学生们一样低头看着自制的英语单词卡片;晚饭后,宿舍里早已安排好的值班同学,抢先背着三、四个书包跑去图书馆抢占座位;夜里11点,自习教室熄灯后,同学们才三三两两走在回宿舍的梧桐道上。此时,不知还有多少同学站在走廊里、厕所里,借助着微弱的灯光看书学习.....这一幕幕的情景,彷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时候,我们的生活单调到现在都不可想象,周六下午去公共浴室洗个澡,晚上去校园南广场(现思源活动中心)看一场露天电影,那是我们唯一的享受和娱乐;礼拜天偶尔上上街,买点书或牙刷牙膏

之类的生活用品;头发长了去交大商场(现交大街)的理发店理个发......仅此而已。大多数同学都习惯了一个月不出校门。可以说,那时候我们95%时间的都用在学习上,也正是如此的努力和刻苦,通过扎实的学习知识打下良好基础,使得77、78两级学生毕业后深受社会的欢迎,成为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同学们在南广场看电影

公共浴室

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每一门知识,每一项技能,都是母校优良的学风、老师严谨的教诲和培育的结果。基础课数学周老师,上四个班的大课,讲课条理清晰、循循善诱、通俗易懂;理论力学王老师,侧引旁证、生动有趣,将复杂的力学问题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材料力学林老师,讲课节奏把握的十分准确,往往是下课铃响时他的最后一句话讲完;我们锻压教研室的力学大师庄懋年老先生,讲弹塑性力学,偏微分方程把四块滑动黑板写的满满登登,而且书写时根本不看书;郭成老师担任我们的数学辅导员,每位同学提的问题他都耐心地、不厌其烦地进行答疑等等。以上几例,也充分说明了老师们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学生的责任心和高水平的讲课能力。


老师们的教诲,我们享用一生

入学教育,奠定基础。记得在入学教育时,我们专业的于德弘老师给我们说,交大是国内的名校,以“要求严、底子厚、门槛高”著称,老交大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办学,英文授课,连教材都是英文的。要求极其严格,曾经实行过考试用秒表计时。正是有这样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办法,培养出了无数享誉国内外的名师大家。“你们能进交大是很幸运的,希望你们珍惜这个机遇,尽最大努力,在这一流的学习氛围里学到知识和本领,毕业后在各行各业里发挥你们的作用,做出成绩和贡献。”于老师的话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同学,在学校度过充实的四年学习生活,毕业后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做出了各自的成绩。

生动故事,终身受益。制图课续老师在开课时讲了一个小故事《理发学徒练刀功》,故事中这样讲,一个师傅让徒弟在西瓜上练刀功(以前理发都是用刀),徒弟正练的起劲,师傅让他干别的事,徒弟随手把剃须刀扎在西瓜去干别的事,这样久而久之,养成了随手扎刀的坏习惯,后来学成出师上手理发,有天他正给一位顾客理发,师傅叫他干别的事,他随手就把刀扎在了顾客头上... ...理发学徒练刀功的小故事教育我们无论干什么事,开始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出大事。续老师还给我们教了学制图的七个字:不多、不少、不重复,告诉我们做事要严谨、完整,但不画蛇添足,不做多余的、无用的事。《理发学徒练刀功》的故事和这七字之诀让我们享用终身。

毕业实习,师生情谊。1981年夏天,我们班被安排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实习,带队的是谢关煊、于德弘、郭成、王金恒、邢光汉、蔡平等几位老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师生们吃在一起,都是在一汽锻造分厂食堂就餐;住在一起,暑假期间在一个中学的教室里休息,课桌一拼,自带的铺盖卷一铺,就是我们的床位。老师们就像我们的长辈和兄长,从学习到生活,对我们有无微不至的教诲、关心和爱护。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们终身难忘。

谆谆叮嘱,殷殷期望。记得在毕业座谈会上,庄懋年老先生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碰上了好时代,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你们在这里读书,除了没有学费,国家还给你们发助学金,现在,给你们分配好工作单位,又给你们发派遣费。我们那时候国家处在战乱中,谁给你找工作,哪有派遣费呀?我真的羡慕你们。你们要珍惜今天的时光,到工作单位后,敬业爱岗,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回馈国家对你们的培养。”

八十年代初,我们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业,踌躇满志地奔赴祖国各地,投入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几十年来,我们用母校和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在各自的事业和领域中做出了非凡的业绩,为建设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已退休或接近退休。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国家和人民报告: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初培养出来的我们,亲身经历、参与、见证了国家由贫变富,由弱到强的历程。我们国家今天能取得如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有我们的汗水与贡献。回首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亲身实践了奥斯托洛夫斯基的名言,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不会悔恨;没有碌碌无为,不会羞愧,我们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77、78级”是改革开放的标志,“金77,银78”,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评价和赞誉。同时,我们也满怀成就感地向母校和老师汇报,我们没有辜负您们的教育和培养,无愧为交大人的称号。


饮水思源,根植于交大人的心田

饮水思源,是矗立在交大校门里的碑,也是根植在每一位交大学子心田里的种子。我们78级锻压八一班没有也不会忘记母校的培育和恩师的教诲,自从我们毕业离开学校,无时不在关心和注视着母校的发展和变化,经常返校聚会,看望老师、参观校园;不时捐助爱心,回报母校。也会以班级名义组织的整体返校聚会活动。1996年,母校建校100周年,西迁40周年时,全班集体首次返校,参观了锻压教研室,看望了老师;2008年,入学30周年时,我们全班同学返校,和老师们欢聚一堂,汇报工作,再次接受老师的教诲;2012年,毕业30周年时,全班再次返校,参观母校,拜见恩师。并捐款一万元,用于“77、78级毕业30周年纪念石暨捐赠助学专项基金”;2016年,母校建校120周年,西迁60周年时,部分同学返校,参加学校组织的纪念活动;2018年,入学40周年时,全班集体返校,参加“1977、78级校友入学40年返校活动”暨班级聚会,为“让创新港绿起来”项目捐款18960元,在创新港高端装备制造研究院内植树一棵,表达了我们班对母校二次西迁的祝福。

2008年返校留念

2012年返校留念

捐赠证书

2016年返校留念

2018年返校留念

捐赠证书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但不变的是我们对母校的情和爱,对母校的眷恋和牵挂。千言万语,说不完我们对母校的感谢;宏篇浩章,道不尽我们对老师的感恩。谨以一首小诗结尾,用以表达我们锻压八一班全体同学对母校的情感:

恢复高考遇良机,

金榜题名如心意。

如狼似虎啃书本,

馒头咸菜充腹饥。

谆谆教诲一辈享,

悉悉培育终生益。

石碑小松为信物,

饮水思源永铭记。


作者简介:刘汉雄,男,陕西省清涧县人,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锻压专业1978级八一班校友。主要从事国防装备微小精密器械的制造。曾参与过多个引进产品的国产化研制和多个国产型号产品的研制,获得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杂志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17篇,获得多个行业和厂内政研优秀论文奖。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陕ICP备06008037号

电  话 :029-82661921 传真:029-82668262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政编码: 710049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