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公益育人

团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益育人 > 公益大赛 > 第二届“公益之星” > 团队风采 > 正文

青青玉树,悠悠长情

发布时间:2019-12-22

事迹介绍:

十年玉树接力,向西播种希望。玉树项目的启动源于2010年4月的玉树大地震,西安交通大学当即组织了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前去支援。十年玉树路,从灾后心理疏导的重建到如今教育理念的交流,交大玉树团队在一届届传承中继往开来,以求将公益理念薪火相传。近几年来,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完善,玉树团队将目光聚焦于玉树下属各县福利院类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寄校中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档案建设,开展一系列兴趣课程,利用空余时间温情陪伴,尽全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十年里,累计参与志愿者达141人、学校有五所,服务师生9285人次,服务时长147651个小时。光明日报等媒体的一篇篇报道记录了玉树团队在青藏高原上的成长,省级、校级的一个个公益奖项见证了玉树团队的辉煌。

每年7月的青藏高原上,玉树支教团队从未缺席,他们用双脚去丈量祖国的土地,用真心去关爱玉树孩子的生活,用所学去投入实际教育的需要,用情怀来克服山高路远的的困难,每一位志愿者对此都心向往之!在2018年及2019年7月至8月,第九、十两届志愿者团队先后从西安赶赴玉树的文乐中心寄校、囊谦镇香达中心寄校、珍秦镇中心寄校,为近1300名学生开展了总计超过400课时的课程,其中包括音乐、体育、美术一类的兴趣课程,也不乏书法,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兴实践课程,并且志愿者们还同各班辅助班主任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课程之余,志愿者们还关注校园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学校建立并持续更新校园的儿童心理档案。

高原上的孩子们单纯可爱,本与汉族孩子无异,只是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经济耕作方式,也塑造了不同的价值观。在玉树州,当地佛教文化深厚,藏民信仰虔诚,再加上游牧的生活方式,致使他们对教育没有很大的重视,传统观念是家里的一个孩子当和尚光耀门楣,其他的就放牧牛羊衣食饱足,便可生活无忧,这种教育观念在许多年前还有一定现实依据,如今在教育强国的指导下,他们忽视教育只会加快落后的速度。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扶持教育产业的发展。玉树团队也希望能够利用在大学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来助力玉树当地教育的发展,带领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孩子们体会更多元的文化。今年玉树志愿者团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很特别的课程——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3d打印这样的热门、新潮的科技早已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玉树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导致孩子对新科技接触很少。交大一直以来都是理工强校,借此优势团队努力将这类科技带入到玉树校园,临行前,社团通过与外界沟通,联系到一家相关的人工智能教育公司,他们愿意为玉树的孩子捐赠四套相关设备,并给志愿者进行培训。此外,志愿者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的科普实践课程,希望玉树的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接触,去感受祖国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在心里埋下一颗科技的种子。同时,通过向孩子们介绍西安交大,让他们了解到国家教育的强大。

团队所支教的三所学校均为“寄校”,学校类型与福利院类似,半数孩子都有着不幸的家庭遭遇,孩子们平时见不到父母或者亲人,缺少长辈的关心,长期生活在群山环绕的封闭环境,不免心中感到孤独压抑。因此对孩子心理状况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社团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联系到了交大二附院的医生,获得了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量表,给当地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将所得数据建立成心理档案,对数据异常的学生进行着重观察并将结果呈递给校方,同时以年为周期,持续更新档案资料。与此同时,志愿者们充分融入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在课余时间是孩子们无话不谈的哥哥姐姐,以弥补孩子们在亲情上的缺失。

未来玉树团队将在已有活动基础上深化改进,积极探寻提升短期支教效率和影响力的新模式、推行新方法、开创新道路。前期的志愿者培训会更趋向专业化,团队将招募专业的志愿者,请专业的老师进行培训,从而提升授课的专业程度;在孩子教育方面,会进一步普及科技知识,希望通过与人工智能学院、校机器人团队等相关组织加强合作,获取更多的科技作品来展示给玉树儿童;除了每年的短期支教项目,团队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为玉树地区的孩子解决生活方面的难题,做到实时跟进、实时了解。此外,他们还会依托腾讯公益、阿里公益等互联网公益平台,通过在线众筹来解决上一年度在玉树支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依托网络,分享玉树支教活动,号召全民公益。

玉琢时光心不改,树育光阴念犹虔。十年一瞬,未来可期。那颗牵挂高原的心从未停止过,玉树的故事,他们仍会续写。


所获奖励:

2018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

2018年,“西门子爱绿教育计划”全国优秀团队称号

2019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

获“国运—交大”青年青年领导力基金支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陕ICP备06008037号

电  话 :029-82661921 传真:029-82668262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政编码: 710049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