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西迁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联合硕4064班、硕4068班、硕4074班、硕4076班团支部学生开展“访师感悟西迁精神,躬身维护新港之美”主题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教育基金会和支部同学邀请了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捐赠支持者——西安交通大学高压教研室惠思思老师,进行了一场关于西迁精神、西迁博物馆的主题访谈。惠老师指出,西迁精神激励着今天的交大师生,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Q:从在交大求学,到在交大工作,这一路走来,您觉得“西迁精神”对您的日常生活、个人追求或者思想认知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A:我觉得“西迁精神”中主要有两点对我影响比较深,一个是科技报国、勇于担当的精神——我觉得大学生,尤其是我们交大培养出来的青年,应该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在当下人们普遍关注“小我”的氛围中,这种精神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回想当年西迁前辈们都是在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选择。这样的精神时常提醒着我,在面对选择时应该做出更加勇敢、更有责任感的决定。第二个是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它提醒着我对待教学要时刻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
Q:2023年12月,您和其他校友一起捐赠支持了“助(筑)力西迁——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请问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契机或者想法?
A:2023年是我的班主任汲胜昌老师从教20周年。作为汲老师的学生,我们这些已经毕业的兄弟姐妹们决定通过捐赠支持“助(筑)力西迁——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来表达我们对汲老师和交大的感谢与深厚感情。汲老师执教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关心和爱护着学生,以极大的耐心在学业和生活中包容并教导学生,引领我们成长,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爱心捐赠,在表达我们谢意的同时,把汲老师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的教育精神传递出去。

Q:您觉得捐赠支持“助(筑)力西迁——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对您本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或者有什么感受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A:我是交大毕业的学生,现在也是交大的老师,能参与交大西迁博物馆建设基金项目对我而言最大的影响是增强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从西迁前辈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和奉献,从汲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敬业乐教、关爱后辈,也承担着将这样的精神继续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这一重担。参与这个项目再次提醒了我作为交大人、作为交大老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我们也希望能影响学生的品格,让他们在未来成为像我们的前辈和老师那样有担当的人。





采访结束后,同学们开展了新港维护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地对各类设施进行了细致的清洁。无论是镌刻着校友深情厚爱的铭牌、彰显历史名人风采的雕塑,还是创新港地标,都在同学们的用心呵护下重现亮丽,让每位经过的师生都能感受到创新港的独特魅力。
此次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师生、校友和社会爱心人士心怀大爱、助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善举的致敬,也是交大学子身体力行学习和传承西迁精神的生动体现。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定会将西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中汲取奋进前行的强大动力,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交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