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锋同志学习”——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交大历史中的志愿服务
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精神。学校秉承劳动育人理念,在各个时期,不断组织、号召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志愿服务 历史悠久
1963年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校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

1998-2000年开设公益劳动必修课,每学期安排四次,每次劳动3小时,满八次后方可取得学分。
2002年加入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
2003年完成全校志愿者注册全国志愿者协会,拥有统编注册标号。
2008年5月5日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志愿者大队。同年,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志愿者基地。
2015年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总队,各书院学院分队。
2016年发布《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章程》等一系列条例制度,规范志愿服务管理。
2018年将志愿服务纳入《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每学年达到或超过32小时者获得2分,不足32小时的按比例计算。同年成立团委学生志愿服务指导中心。
2019年成立梧桐服务团项目组,服务离退休教职工。
2020年成立“交小桐”疫情防控先锋队。
不断发展 趋于完善
依附发展阶段:依托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志愿服务性质的义务劳动。
独立发展阶段:立足“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实现志愿服务的专项化。
规范发展阶段: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交大志愿服务工作章程、细则,实现规范化管理。
繁荣发展阶段:面对国家所需、社会所需,培育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踏歌而行,风雨兼程!
交大玉树支教团一直在路上

13年来,每逢七月,都会有这样一群人背上行囊,像候鸟一样,去践行“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约定。从灾后重建、心理辅导到汉藏文化交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西安交通大学玉树支教团一直在路上。今年,团队以“以教育心系高原雪域,以文化共筑民族团结”为主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背景下开展了多彩课堂、汉藏文化交流、医者仁心等主题课程和活动。21天里,26名志愿者准备了200余节不同内容的课程,累计授课超过400课时,组织筹划陕西历史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草坪音乐节等8次活动,获得了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多年来,交大玉树支教团不断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始终怀着感恩奋进之心,怀着薪火相传之志,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公益宗旨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交大精神。
在团队看来,支教助学,不仅仅是让大山之外的大千世界进入孩子们的眼帘,帮助他们汲取更多的知识以摆脱当前的境遇。他们更期望的是,通过支教助学,用行动点亮微微星光,用陪伴点燃簇簇焰火,以真心换真情,以同行促成长,让每一片与众不同的云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饮水思源,服务社会!
闪闪发光的交大“公益之星”

她是彭康书院社会服务指导中心的主心骨,带领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之路;她是西迁精神的双语领学人,将西迁之火播撒世界;她是志愿精神的践行者,防疫岗位、社区、乡村讲台都有她的身影;她是优秀的十四运志愿者,也是敬老工作的参与者,累计志愿工时超过800小时,曾获第六届社会实践青年研究年会二等奖、2021-2022年“优秀学生”、第五届彭康人物“最美十四运志愿者”、2021年度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志愿者等奖项。她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五届“公益之星”朱悦熙。
她说:“如果你给予世界温暖,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也会收到来自世界的温暖,就像爱的循环一样。未来,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公益中寻找成长的力量!”
在交大校园里,这样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学子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中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弘扬伟大的雷锋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践行交大青年使命担当。
未来,教育基金会将继续搭建好社会爱心资源和学校师生之间的桥梁,为师生开展公益活动提供坚实的后盾,传递更多的公益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