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新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速递 > 正文

心怀“国之大者” 协同创新攻关

【大先生 大团队】人文学院文物三维造型艺术现代技术应用研究团队:以数字赋能助力文物保护取得丰硕成果

发布时间:2022-06-23

在紧邻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梧桐西道的田家炳艺术楼里有这样一支特殊的跨学科研究队伍,他们是教师,也是艺术家,同时还是科研工作者,他们就是由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贾濯非领衔的文物三维造型艺术现代技术应用研究团队。

文物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物质性体现。然而,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境内曾经有大量珍贵文化物质遗产遭到了破坏、盗卖而流散海外,这既是文物事业本身的重大损失,也是民族之痛憾。在海外流散文物实体追讨回归困难重重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与此相关的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当下这支队伍正全力以赴地奋战在流散海外文物数字化保护与数据库建设的第一线,为早日重现这些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华瑰宝的完整面貌而不懈努力。

运用新方法、探索学科交叉、深度国际合作,为文物保护研究开辟新思路

作为一名在交大耕耘了36年的老教授和雕塑家,贾濯非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将会对雕塑艺术带来深刻的影响,并逐步在雕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数字三维造型课程。

在多年的中国传统雕塑田野考察经历中,那些损毁和流失的精美造像经常使贾濯非感到痛心疾首,他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交大艺术学科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抢救失散和损毁的中华宝贵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2009年,时任艺术系主任的他,开始探索三维数字技术与雕塑类文物保护的结合,在国家“985”项目二期资金支持下,在交大机械、电信等多个学院的技术支持下,组建了三维扫描与形体检测实验室,先后组织开展了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山西晋城青莲寺、唐昭陵六骏石刻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工作,相关成果得到了省部级文保主管单位和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贾濯非在实验室进行龙门石窟皇后礼佛图的造型复原考证研究

2015年该团队以“中国濒危泥塑彩绘艺术遗产保护现代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一举获得唐仲英基金会“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类项目”500万元的立项支持。随着研究的深入,该团队与国际东亚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学术机构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达成了合作,将研究对象进一步聚焦到了流散海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从而走上了一条国际化、跨学科的新路子。至今,该团队先后完成了三批次流散海外文物三维数据采集,作为核心技术团队共同开展了北京智化寺藻井的数字化重建项目、龙门石窟皇后礼佛图项目和唐昭陵六骏数字化复原研究等一系列国际化合作项目,大大提升了交大艺术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并在2020年再次获得唐仲英基金会的项目资助。

扎根交大沃土,锻造科学王国里的艺术家团队

贾濯非坦言,他最早其实有一个当科学家的志向,是机缘巧合让他与艺术结缘,最终在雕塑上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毕生追求。上世纪80年代,他刚进入交大工作时,常在学校邂逅那些衣着朴实无华但学识享誉世界的西迁老教授们,这使他对交大这所大师云集的科学王国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也激励他坚持科研梦想。贾濯非认为,交大艺术学科的发展应该走一条不同于传统专业美术院校的发展道路。他经常引导青年教师和他的研究生们,从事艺术创作教学,视野和胸怀都要放长远和开阔一些,不要将自己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内,应该虚心汲取各学科的方法和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科学领域,要传承好优秀历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贾濯非设计创作了西安交通大学校门浮雕《慧识界》和教学主楼装饰壁画《时间-空间-物质》、四大发明广场雕塑《四大发明》和图书馆装饰浮雕《一统华夏》《文同魂》等一系列思想韵味深刻的艺术作品,师生驻足观看、流连忘返,成为校园内地标式文化景观和交大人共同的精神记忆。在雕塑领域,贾濯非声名在外,他是教育部艺术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从东北大地到珠三角特区,从长江沿岸到青海湖畔,其作品遍布多地,大到汉城湖的汉武大帝,小到大明宫的唐人宫乐图,他精巧的艺术构思和扎实的塑造功底赢得了业界无数赞誉,获奖作品不胜枚举。

贾濯非部分代表作品

贾濯非团队青年教师作品

在贾濯非的带动和影响下,团队中的很多青年教师都成为了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欧阳振宇和陈强两位青年教师分别在生命学院和机械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开展艺工交叉跨学科研究,为交大校园创作了一批极富交大学科特色的雕塑艺术作品。交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孕育成就了这样一支特殊的团队,这支团队也正以它独特的视角助力着学校的艺术学科和校园文化发展。

胸怀大局、苦干实干,铺就团队攀登之路

要将散落世界各地的文物碎片重现原貌谈何容易,这不仅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文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涉及到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利益关切。为了早日打通国际学术合作研究的路径,贾濯非带领团队日以继夜起草修改合作研究方案,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基础研究工作。没有研究经费,贾濯非就将自己个人的部分雕塑稿酬投入进来,人员时间不够,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实验分析和考察论证。他时常激励团队成员,我们所做的事情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胸怀大局、全力以赴,不要计较短暂的个人得失。在人文学院和学校各级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下,团队最终以极大的诚意和高水准的研究成果赢得了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和海内外知名博物馆的信任与支持,打通了一条数字化、国际化、高起点的中国海外离散文物复原研究的新路线。

研究团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和北京智化寺开展三维信息采集工作

“贾老师仿佛永远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工作起来从来都是不分昼夜也从来没有节假日,比我们年轻人还要拼命”,团队成员陈强感叹道。疫情封校期间,为了不影响龙门石窟皇后礼佛图浮雕复原的研究进度,贾濯非几乎吃住都在实验室。他的很多雕塑界好友都非常不解,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以贾濯非在国内的影响力他本可以不用过得这么辛苦,驾轻就熟地完成一些雕塑设计委托,所得到的经济上的回报要比现在优渥得多。但当贾濯非给他们展示团队目前的研究成果时,大家的不解都变成了由衷的钦佩。正是在贾濯非这种胸怀大局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带领下,团队锤炼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畏难”的钻研精神,与国外多家知名博物馆和高校达成了深度合作,为项目的长远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探索西安交通大学艺术与理工学科的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早日重现流散海外艺术瑰宝的完整面貌迈出了重要一步。

唐仲英基金会及捐赠情况介绍

唐仲英基金会由美籍华人唐仲英先生于1995年出资设立,基金会秉持“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在教育、医疗和公益事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资助活动。累计至今,唐仲英基金会已在中国捐款数亿元人民币。自2003年起至今,唐仲英基金会向学校教育基金会捐赠累计近5000万元,内容涵盖教学科研、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等,有力支持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开展。其中,唐仲英艺术庭院建设、中国濒危泥塑彩绘艺术遗产保护两个文化类项目均由贾濯非教授团队实施,受到了唐仲英基金会的肯定与认可。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陕ICP备06008037号

电  话 :029-82661921 传真:029-82668262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政编码: 710049

技术支持与维护:西安交通大学数据与信息中心